每次想到小玲辞职的那天,脑子里总浮现她无助又疲惫的样子。我们是同事好多年,年过四十,事业单位的金饭碗说丢就丢,这种决绝劲儿,让人一阵心慌。
她跟大家解释,是因为女儿初三,要陪读。但等到临下班时,她悄悄把我约进了茶水间,小心关上门。我才发现,她眼圈红了,手指都掐进了手心里。然后,她断断续续地,把困惑倾诉了出来。
小路出问题了这是她女儿的名字。
她先是迟疑着,说女儿从小古灵精怪,就是性格有点倔,衣服非要穿男生的T恤牛仔裤。
亲戚们看着都笑话,女孩子家家的,成天装男孩像什么样嘛?但她没太在意,以为就是阶段。
直到一个月前,小玲在清理房间时,无意中看到了一本日记。她本想帮女儿整理下作业本,谁料手一滑,日记本掉了出来。打开的一页里,密密麻麻地写着对班里一个女生的喜欢从初一起持续到现在。喜欢的感受、细节、煎熬,全扎实地写在纸上,像在心尖上浇了冷水。
那一刻,小玲差点晕过去。醒来的时候,鼻血流了满枕头。
这些天,她吃不下,睡不好,也不敢正面和女儿聊。不光害怕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,更恐惧未来的一切。后来,经朋友介绍找了心理咨询师,才慢慢抽丝剥茧发现所有的线索,竟然来自12年前的一个夜晚。
小玲隐约还记得,那是女儿四岁多的时候。一天晚上洗澡,小路吞吞吐吐地说:妈妈,说我裙子好看,还摸了我下面
听完这话,小玲气坏了,随手扔毛巾,劈头盖脸训了孩子一句: 告诉你多少遍了,泳衣遮住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碰!以后别穿裙子了!小路当场被吓哭,之后长达一年,逢穿裙子就不情愿,最后慢慢干脆只穿裤子。
这些年小玲以为是女儿天生喜欢酷帅,根本没留意。
心理咨询师告诉她,小时候家长用愤怒、批评和否定对待孩子主动求助,把危险归因给穿裙子,其实是在孩子潜意识里埋下了女生很脆弱、当女生很危险的信号。
于是小路用男性化装扮,去保护自己,好像这样能不容易受伤害。
等到青春期,心理和性别认同的问题愈发突出,各种自我怀疑、抗拒积压在心底。她不喜欢和妈妈贴近,什么都不说。
面对成长的困扰,更多的只是回避和自己消化情感上的压力越积越多,直到现在爆发。
小玲悔得直掉眼泪:我当时就想着赶紧把这事压下去,没想过要温柔安慰她,更没想到,一个顺口责备会毁她一辈子。
是啊,我们做 都习惯了忙工作、忙生活,遇到特别、敏感的事,第一反应是别给我找事。殊不知,就一个表情,一句话,可能把孩子推进了冰窖。
类似的事情,其实很多。邻居王姐的小儿子小时候总被说“男孩子怎么这么胆小,上了初中后开始不爱说话,甚至逃学。
后来一家人反思,那些年他们一直拿哥哥和弟弟比,“你哥多勇敢,你咋啥都不敢,其实就让弟弟越来越自卑,对外界产生了隔阂。
小玲终于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鼓起勇气,准备对女儿坦白:妈妈当年反应太大,伤害了你,对不起。
并且一次次重复告诉小路:谢谢宝贝信任妈妈,愿意把这件事告诉我。以后不管发生什么,妈妈都会在你身边陪着你。
这种包容、温柔与安全感,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港湾。不怕孩子摔跤、犯错,可怕的是,他们不敢开口,怕被否定、怕被指责,于是把心门紧紧锁起来,一个人扛着痛苦和迷茫长大。
正如咨询师说的,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,比我们想象得深远得多。一句咆哮的话、一次敷衍的回应,看似渺小,其实就是孩子世界里的巨浪。
后来,小玲边调整状态,边真正陪伴女儿,从一次次的对话中重新建立了信任。也许要很久,但她说,有了第一次真诚的接纳,母女之间就有了重头再来的希望。
如果时光可以倒流,只希望所有父母,在孩子说出妈妈,有人摸我”的时候,第一句话不是责骂和押送恐惧,而是一个拥抱,一句:谢谢你对妈妈的信任,妈妈一定和你一起解决。
孩子是我们的全部,而我们的一句话,真的能影响孩子的一生。这无关天生或命运,而是如何用爱和理解,给孩子最坚实的依靠。